臺東好米收冬祭

台東新東糖廠文化園區

新東糖廠曾是台東民間經營的紅糖製造廠,於民國80年結束營業生產後,在台東縣政府輔導下積極地轉型為「都蘭紅糖文化園區」,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藝術文化園區,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空間,提供週末假日的地方部落文化藝術團體演出及原住民的傳統美食,已成為東台灣新興藝術工作者的搖滾舞台,且還有許多可以開發及經營的空間。 新東糖廠建於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,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曾經遭到盟軍砲磾轟炸,雖然已經廢棄多年,但仍保留結構完整的木造房舍、辦公室、升旗台和工廠。 新東藝術文化園區觸目所及都是舊糖廠閒置的建築,集合眾多藝術家的巧思,充分將空間規劃轉換為處處都見滿藝術氣息的環境,園內隨處可見用漂流木的雕刻、鵝卵石與鋼筋所組成的藝術品,顯得十分原始與粗獷,已經生銹的鐵殼子工廠,還流露出幾分頹廢的氣息,都已被注入全新的生命。 閒置多年的台糖廠房,有「Siky木雕工作室」在此長駐,還有一間佈滿藝術圖騰的創意手工藝販賣小屋「好的擺」,木造房舍已規劃成民宿以及阿美族傳統文化館,辦公室成為休閒的糖廠咖啡館,伴隨著錯落有致的院落、迴廊、老樹、矮木、花叢及荷花池,逐漸聚集來自各地的藝術工作者集思廣義創作,藝術氣息也更加濃厚。

池上鄉-大坡池

大坡池是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兩大山系相互逼近形成的峽谷,標高在260~270m間,主要水源來自新武呂溪伏流以及人工水圳灌溉附近水田後的溢流水,池水由排水口向北流出,成為秀姑巒溪源頭之一,為台灣唯一的內陸淡水沼澤地,也是昔日台東縣最大湖泊。   大坡池原名「大陂池」或作「大陴池」、「大埤池」,又名池上大埤(陂)。大清帝國統治台灣時期,新開園大陂庄庄名即因轄區內大陂池而得名,是花東縱谷平原的主要池沼,因風景優美而馳名遠近。池上更成為花東縱谷著名的魚米之鄉,米以池上米為貴,魚則來自大坡池。   大坡池區位條件良好,池水環境面貌豐富,對野鳥生存繁殖具有特殊生態意義,已規劃開發為風景區,發展為具教育、休閒意義的親水公園,可進行賞鳥、生態觀察、划船、騎單車郊遊等活動。

池上鄉-池上蠶桑休閒農場

池上蠶桑場位於萬安東邊的丘陵地上,地勢略高,海拔280~430m,背山(海岸山脈)面水(新武呂溪),俯瞰花東縱谷池上、關山一帶的富饒大地,縱谷背後聳峙如屏的大斷崖,以及新武呂溪寬廣河床與蜿蜒如絲的溪流,風景優美,景緻極佳。   池上蠶桑場的桑園廣達25公頃,是觀賞坡地風光,洗滌心靈煩雜,並且目睹池上蠶桑場的滄桑史,進行桑蠶知性之旅的好去處。   池上蠶桑場生產的蠶絲被,是池上鄉遠近馳名的良質米之外,另一項廣受歡迎的農特產。輕柔、保暖、透氣性佳的蠶絲被,贏得「五千年來第一被」之美譽,雖價格較貴,仍大受消費者歡迎,也打響池上蠶桑場的名號。      池上蠶桑場是「平面繭」的發祥地。「平面繭」是利用蠶寶寶天生習性與特性,製作特殊吐絲台讓蠶寶寶作無定點吐絲,經5天4夜監控吐絲而成。它改變了蠶寶寶五千年來作繭自縛的習性,是養蠶事業的突破與貢獻。發明者黃燦祺場長曾獲我國十大傑出青年之殊榮。   「蠶織平面繭絲被」由百分之百「平面繭」製成,絲質結構韌性特強,是目前世界上品質最佳的絲被,被稱譽為五千年來第一被,是公認的珍品。   「池上蠶桑休閒農場」服務項目有:農特產展售 (如龍玉茶、龍珠茶)、住宿、露營與梅園滑草區、釣魚區、自費泡茶區、蠶寶寶生態區、螢火蟲生態等,是具備生態、人文、休閒及戶外教學的良好場區。   遊客除可採購蠶織平面繭絲被外,也可透過服務人員帶領,認識養蠶方式與製造蠶絲被流程,或到後山參觀青翠油綠的桑田與採桑光景,充滿知性與野趣。   池上鄉因為養蠶事業種植許多桑田,甜美的桑椹因而引來許多鳥類覓食,經常可見鳥群在桑田之間跳躍,是賞鳥的好去處。

池上鄉-杜園

全名為杜錦枝紀念庭園,為出身池上鄉經營電子業致富的慈善家杜俊元及其夫人楊美瑳女士,為紀念父親杜錦枝先生及母親王圓女士教養恩澤,並回饋鄉里之心願,出資將其父母居住之祖厝及原錦豐米廠拆建而成,佔地2千餘坪。      杜園內部設施有紀念館、活動中心、景觀花園、藥草園、假山、蓮池、涼亭、廣闊草坪、停車場及來自印尼的數萬年木化石等,造景典雅。   杜園設立的宗旨在提供寬廣場地給鄉民社團舉辦活動,同時為淨化人心,服務大眾、推展文化教育及促進社會祥和,常定期舉辦藝文、社教展覽活動,並免費提供各界申請,辦理各項正當和有益身心健康之活動。   杜園為使藥用植物不致失傳,藥草園內收集100多種珍貴藥草,除開放遊客參觀,提供民眾認識與研究,也請台東縣農改場技術指導,提供各種珍貴藥草作為研究用途。